如何做好加密貨幣的資產配置|新手資產配置指南
對於剛踏入加密貨幣領域的朋友們來說,雖然對旗艦加密貨幣比特幣(Bitcoin, BTC)的知名度較高,但對於諸如 USDT、USDC、ETH、LTC、LINK、SXP、BNB 等眾多其他代幣可能還感到陌生。面對如此繁多且各異的加密資產類型,新手投資者難免會困惑於如何合理配置個人的加密貨幣投資組合,本文就來一一解答。
要做好資產配置第一步就是需要一個合法的交易所,推薦大家歐易OKX交易所,並用專屬邀請碼ACE522058註冊,可以享受手續費減免等獎勵哦。點擊購買加密貨幣>>>
延展閱讀:OKX歐易註冊教學丨從開戶交易到出入金3分鐘全學會>>>
如何做好資產配置
在傳統金融市場中,如共同基金、對沖基金、退休基金等,會依據各自的風險承受能力及法律法規要求,制定一套獨特的資產配置比例。通常做法是以債券、外彙和股票這三種資產為主要配置對象,其中債券波動性較低,屬於低風險類別;外彙風險稍高;股票則具有最高的風險收益特征。然而,加密貨幣作為一種新興且法規尚不成熟的資產類別,其風險特性明顯區別於傳統金融資產。
由於加密貨幣市場24小時不間斷運營,無漲跌停限制,且缺乏針對做空的特定規則(如美股的Uptick Rule),其風險顯著高於股票。因此,投資者在配置加密貨幣資產時,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來確定投資比例。保守型投資者應將加密貨幣配置比例控制在低於股票或外彙的水平,而風險承受力較強的投資者則可適當提高這一比例,但需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靈活調整。
如同股票有多種類型、風險各異,加密貨幣同樣存在風險等級差異。在加密貨幣領域,穩定幣通常被視為風險最低的品種。穩定幣大多與法定貨幣掛鉤,其市場表現類似於外彙市場,如 USDT/TWD(Tether與台幣交易對)。其中,USDC因有美國法規背書和金融機構支持,其信用度較USDT更高。台灣交易所上的穩定幣交易常出現溢價現象,這是由於市場供需失衡或投資者在比特幣價格波動時進行避險或套利所致。投資者可以通過配置穩定幣,並利用這種溢價現象進行網格策略交易,實現相對較低風險的操作。
除穩定幣外,大多數加密貨幣兼具區塊鏈生態內交易媒介、價值儲存和網絡燃料等多重屬性,如比特幣(BTC)、以太坊(ETH)和萊特幣(LTC)等老牌加密資產。雖然初入幣圈的投資者可能認為比特幣風險已高,但實際上,在市場大幅波動時,許多小幣種的跌幅往往遠超比特幣。例如,BNB曾在2020年3月經曆大幅下跌,但隨後一年內漲幅驚人。因此,投資者可根據個人偏好,適當配置這些曆史悠久、市場認可度高、交易活躍且擁有大量機構投資者的大幣種。
進一步來看,風險更高的投資選擇包括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相關的加密貨幣,如LINK、DAI、COMP、UNI、DOT、ADA等。這些代幣數量眾多,投資者需自行研究、篩選具有投資價值的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小幣種市場的高風險特性導致部分交易平台(如幣安)特別提醒用戶交易風險,甚至要求用戶明確知曉可能面臨100%虧損的情況。
綜上所述,投資者在配置加密貨幣資產時,應避免將全部資金集中於單一資產,而應根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合理持有不同風險等級的加密貨幣資產。考慮到市場可能出現超預期的發展(如特斯拉購入比特幣)或黑天鵝事件,投資者務必做好風險管理,對可能遭遇50%以上跌幅有充分心理准備。切記,投入加密貨幣的資金不應影響日常生活現金流,嚴禁孤注一擲、全倉投入。
在交易所的資金配置也牽涉到風險控管
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你想要買上面筆者列出的小幣,由於市值相較比特幣小很多,交易量也小很多,依照流動性來看,雖然上漲快,下跌速度也快,這些加密貨幣比較難在台灣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上幣,要買這些幣就要到境外交易所購買。
但是投資人應該也要注意,境外交易所不受法律控管,意味著你在境外交易所交易,你的資金也不受法律保護,所以風險一定要自己斟酌。
你存放在境外交易所的加密貨幣,雖然是放在自己的交易所帳戶底下,但並不代表這些資產就是放在自己的錢包。 交易所本身有自己的錢包,所以當你把資產打到交易所的帳戶的時候,實際上是進入到交易所的熱錢包,然後交易所在資料庫上紀錄一筆資料,記下你打進來多少資產。
多數交易所也會有自己的冷錢包,當熱錢包曝險過高,就會把水位移動到交易所的冷錢包,來降低風險。
這就是為什麼中心化交易所或是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爭議一直無法平息,因為只要你把資產放在交易所錢包,你的資產就還是有風險,境外交易所雖然是世界最大,但相對的也最容易成為駭客攻擊的目標,所以只要把錢放在境外交易所,自己就要意識到平常就是會有這些風險。
也因此,這就是為什麼隨著機構開始進場,WhaleAlerts 裏巨鯨在買賣加密貨幣需要一直頻繁從冷錢包移動資產到交易所,進貨之後又急著把資產移出到冷錢包的原因。
由於交易所幫你上鏈轉帳的手續費多半是算次數,不是算金額,所以對於這些巨鯨來說,這些手續費是他們安心置產的保險。
在台灣,你可以用台灣的交易所,多半都有用信託,將用戶的台幣的資產委託銀行管理。由於有信託,你也可以比較不用擔心萬一交易所倒閉怎麼辦的問題。
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購入一些冷錢包,目前有像 Cool Wallet 或是 Ledger 這類的產品可以選用。
把資產轉移到冷錢包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多數投資人最常犯的錯就是過度交易,過度交易很容易使得你太早賣出或太早買進,存在冷錢包裡面的資產他所創造的績效可以當成一個基準,用來比較你自己操作的績效是不是有比較好,你還可以每個季度自己評比一下。
依照不同類型的儲存方式,又可以分風險順序如下:
境外交易所 > 台灣交易所 > 冷錢包
你可以依照比例,譬如: 境外 1 : 台灣 2 : 冷錢包 3 ,或是等比 境外 1 : 台灣 2 : 冷錢包 4 ,這樣的比例來配置自己的資產,長期持有的部位很適合存放在台灣交易所或是冷錢包,如果你有些部位想要做短線優化部位,其實很適合放台灣交易所。
有些朋友可能發現有些交易所提供質押,也要自己評估斟酌一下風險,質押基本上有分把 BTC 質押到 WBTC, ETH 質押成 WETH 到 DeFi 裡面創造利潤,另外一種是交易所中心化的質押,要知道由於你是把你的擔保品質押出去了,遇到系統性危機的時候,很有可能遇到流動性危機,也就是貨進得去出不來的危險。 再加上,駭客可能會採用什麼樣的攻擊方式,我們不知道,所以也不要全然的相信質押的安全性。 過去 DeFi 也有不少遭到攻擊的事件發生,讀者可以查一下相關資料。
結論
綜合以上,你應該在你的總資產配置上依照自己風險承受的比例劃分: 債券、外匯、股票、加密貨幣。 而加密貨幣裏又再分穩定幣、主流貨幣、新興貨幣的資產配置。 而加密貨幣的儲存又可以再分境外、台灣、冷錢包。
最後還是提醒大家一定要用我們的專屬邀請碼來註冊,不要錯過福利哦。點擊註冊歐易>>>
【加密貨幣 精品文章】
2024年九大香港加密貨幣交易所排名|最佳香港數字貨幣交易平台